中共黨史上作風建設的重要經驗啟示
翻開中國共產黨歷史這本厚重的教科書,從作風建設的角度來學習審視,可以發(fā)現,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作風建設,形成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給人以深刻啟迪。
一、注重思想引領,從根本上提高認識
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,關系人心向背,關系黨的生死存亡。好的作風既不是與生俱來的,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需要通過持續(xù)開展學習教育,發(fā)揮思想引領作用,不斷提高作風養(yǎng)成的自覺性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抓作風建設,就要返璞歸真、固本培元,重點突出堅定理想信念、踐行根本宗旨、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。”可以說,固了“本”培了“元”,就抓住了作風建設的“根”。
建黨初期,一批先進分子通過創(chuàng)辦《勞動界》、《勞動音》等刊物,開辦工人夜校、農民講習所等,廣泛宣傳革命思想,加強對革命民眾的思想教育。進入土地革命時期,對人民軍隊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,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,成為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。1929年12月,為了糾正紅四軍黨內的錯誤思想,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,通過古田會議決議。決議的一個重要內容,就是把紅軍內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突出位置 ,旗幟鮮明地提出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,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。遵義會議后,黨的路線已經走上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,但對曾經給黨的事業(yè)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、教條主義還沒有來得及從思想上進行認真的清理,有必要集中開展一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。延安整風運動從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入手,提高黨員思想認識,在此基礎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,推動實現學風、黨風、文風的好轉。
新中國成立后,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,接著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反對貪污、反對浪費、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,推動了作風建設深入發(fā)展。改革開放以后,通過全面整黨和開展一系列集中性教育活動,引導黨員、干部堅定理想信念,加強黨性修養(yǎng),勇于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、政治不純、組織不純、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黨持續(xù)開展一系列黨內集中性學習教育,根據形勢和任務的不同各有側重,始終貫穿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鮮明要求,對黨的作風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回顧百余年來黨的作風建設實踐,可以看出思想教育是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法寶,是改進作風的有效途徑。應堅持集中教育與日常教育相結合,通過集中教育主要解決傾向性的作風問題,通過日常教育不斷提醒,時刻繃緊思想作風之弦。通過持續(xù)深化黨的思想理論武裝,不斷提高對作風建設的認識。創(chuàng)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載體,采取多種形式特別是運用由風及腐案例加強警示教育,引導黨員、干部錘煉黨性、提高思想覺悟,以優(yōu)良黨風帶動社風民風向上向善。
二、注重以上率下,帶動全黨成風化人
好的作風不是靠喊出來的,而是靠帶出來的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”名言,深刻說明“在上面要求人,在后面推動人,都不如在前面帶動人管用”道理。
1927年9月,毛澤東同志帶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行三灣改編,通過支部建在連上、連以上設黨代表等舉措,使得部隊風氣煥然一新。同樣一個士兵昨天在白軍里消極怠工,今天在紅軍里就勇猛沖鋒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代表打仗勇敢,帶頭向前沖,受到戰(zhàn)士們翹指稱贊。井岡山時期,為了解決吃飯問題,紅四軍司令部發(fā)起下山挑糧運動。作為軍長的朱德同志經常與大家一起挑糧。為了照顧年過四十的朱德同志,戰(zhàn)士們把他挑糧用的扁擔藏了起來。朱德同志沒找到扁擔,只好向老鄉(xiāng)買來一根毛竹,又做了一根扁擔并寫下“朱德的扁擔”幾個字,成為以上率下加強作風建設的佳話。
長征到達延安后,面對邊區(qū)貧瘠的土地,以及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,黨中央號召邊區(qū)和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。毛澤東同志在楊家?guī)X窯洞對面的山溝里開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,種上蔬菜,一有空就去澆水、拔草。周恩來、任弼時同志參加中央直屬機關紡線比賽,被評為“紡線能手”。愛國華僑陳嘉庚到延安參觀時,看到邊區(qū)欣欣向榮、軍民同心的景象,不禁贊嘆萬分,并從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作風上斷定“中國的希望在延安”。
黨的十八大召開不久,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、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(guī)定。黨中央制定和執(zhí)行八項規(guī)定一個很明確的原則,就是從中央政治局抓起,自上而下推動。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、率先垂范,從赴廣東考察工作時吃自助餐,到赴河北調研時吃大盆菜;從在河北阜平住16平方米的房間,到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(qū)住臨時板房,始終帶頭嚴格執(zhí)行中央八項規(guī)定,為全黨樹立起加強作風建設的光輝典范。
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帶頭沖在前、干在先,是我們黨走向成功的關鍵。新時代新征程,作風建設要從“關鍵少數”抓起,從領導干部嚴起,管好自身,管好家人親屬,管好身邊人身邊事,管好主管分管領域,在樹新風方面帶好頭、盡好責。同時,每一位黨員也要從自我做起、從小事做起,干好本職工作,廉潔自律、克己奉公,充分發(fā)揮先鋒模范作用。
三、注重調查研究,著力解決實際問題
調查研究既是作風建設的具體內容,也是改進作風的有效途徑。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陳云同志常說的一句話,“領導機關制定政策,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”,說明調查研究對于領導工作的重要程度。
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公認的調查研究的典范。土地革命時期,毛澤東同志開展寧岡、尋烏、興國等多次較大的調查研究,調查細致深入、內容豐富全面。他撰寫的8萬多字的《尋烏調查》,對尋烏的政治區(qū)劃、地理交通、商業(yè)活動、土地關系、土地斗爭等方面作了深入剖析,為制定土地革命正確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。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陜甘寧邊區(qū)的公糧征集一度從之前的幾萬擔增長到1941的20萬擔,群眾負擔加重。毛澤東同志組織有關人員做深入調查,寫出內容詳實、考據充分的調查報告,并對相關政策及時做出調整。黨中央發(fā)出《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》和《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》,提出“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”。
新中國成立后,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,毛澤東同志強調,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,不調查沒有發(fā)言權,必須成為全黨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的首要準則。他提出“大興調查研究之風”的要求,推動1961年成為“實事求是年”、“調查研究年”。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創(chuàng)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重要法寶。40多年前,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、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,同樣離不開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的調查研究。進入新時代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(fā)揚調查研究的優(yōu)良傳統,不斷夯實調查研究這一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每逢重大事件、重要會議、重要節(jié)點、重大決策,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,細致了解各方面情況。2019年4月15日,習近平總書記乘飛機、轉高鐵、換汽車,從北京到重慶山村,一竿子插到底,為的就是“解剖”華溪村這只“麻雀”,解決“兩不愁三保障”突出問題,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出榜樣。
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。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,要進一步改進調查研究,下大力解決群眾實際問題。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了解群眾的內心想法,掌握真實需要;與時俱進改進調研方法,在求深、求實、求細、求準、求效上下功夫,通過分析問題原因,提出破解難題的實招、硬招、好招,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。
四、注重以紀正風,堅決剎住歪風邪氣
作風建設與紀律建設作為黨的建設重要內容,有著緊密的聯系。作風建設要運用紀律的手段,紀律建設離不開作風的加強,兩者相輔相成、相互促進,服務于黨的建設總目標。黨的歷史經驗表明,抓作風必須嚴紀律,始終把黨的紀律規(guī)矩挺在前面。
中央蘇區(qū)時期,黨制定了一些與作風建設相關的紀律制度,如《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》、《中央執(zhí)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——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》等,強調要以布爾什維克的精神,維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,強化黨的作風建設。為了加強紀律監(jiān)督,建立各級監(jiān)察機構,嚴格紀律執(zhí)行。延安時期的紀律建設,首先從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抓起。1938年10月,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政治報告中重申“四個服從”的紀律,即個人服從組織、少數服從多數、下級服從上級、全黨服從中央。1942年9月,中組部準備派10多名來自東北的同志回家鄉(xiāng)去開展工作,卻有7人以種種理由推托不去,最后受到嚴肅處理。為此,陳云同志在《解放》周刊上撰文指出,組織部門的決定一旦形成,絕不能討價還價,而要沒有任何借口、“迅速確切”地執(zhí)行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我們黨堅決懲治腐敗,嚴肅處理劉青山、張子善等案件。改革開放以來,黨對紀律建設的規(guī)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,把廉政紀律放在突出位置,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黨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破題,以踏石留印、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作風建設;通過《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》,新修訂《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》等,完善紀律規(guī)矩體系;以黨的紀律為主題開展集中性教育,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(fā)展。
當前,以紀正風的重點是深化糾治“四風”。歷史經驗表明,必須對“四風”保持高壓態(tài)勢,特別要警惕花樣翻新、隱形變異的情況,一個節(jié)點一個節(jié)點堅守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推進。把正風肅紀反腐結合起來一起抓,堅持無禁區(qū)、全覆蓋、零容忍,聚焦重點問題、重點領域、重點對象,注重案件查辦、加大懲治力度。注重正本清源、固本培元,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,涵養(yǎng)求真務實、團結奮斗的時代新風,推動形成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。
五、注重完善制度,實現常態(tài)化長效化
作風問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頑固性反復性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抓作風建設,根本上還是要靠制度,“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,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、常態(tài)化”。
在黨的早期文獻中,相關條文包含了對作風的規(guī)定要求。如黨的第一個綱領要求派到其他地區(qū)去工作的黨員,“一定要受地方執(zhí)行委員會的最嚴格的監(jiān)督”;黨的第一個決議中關于工人組織、宣傳、工人學校的規(guī)定,涉及黨的工作作風、領導作風等,體現出對作風建設的重視。1927年通過的五大黨章,首次規(guī)定設立中央和省級監(jiān)察委員會,這一制度安排對加強黨的紀律和作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。1945年通過的七大黨章規(guī)定,“黨對成績優(yōu)異的同志給予獎勵,是為著建立黨內的優(yōu)良作風,確立黨員的模范標準”。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,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鄭重提出,“務必使同志們繼續(xù)地保持謙虛、謹慎、不驕、不躁的作風,務必使同志們繼續(xù)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”。1956年通過的八大黨章規(guī)定,“必須不斷地發(fā)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”,特別應當注意謙虛謹慎,戒驕戒躁,同脫離群眾、脫離實際生活的官僚主義現象進行斗爭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,擔負健全黨規(guī)黨法、嚴肅黨紀、整頓黨的作風的任務。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《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》,從制度上加強包括作風建設在內的黨的建設。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》,提出“八個堅持、八個反對”的要求,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各種不良作風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作風建設一個鮮明特點是,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、常態(tài)化不斷得到加強。例如,自2013年8月建立落實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情況月報制度以來,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已連續(xù)139個月公布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問題數據。從修訂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(jiān)督條例》,制定《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》,到出臺《黨政機關厲行節(jié)約反對浪費條例》等,黨的作風建設制度體系不斷完善。
歷史經驗表明,推進作風建設,必須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,始終發(fā)揚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。在抓常上下功夫,開展常態(tài)化作風教育,實施常態(tài)化監(jiān)督,明確監(jiān)督任務、精準發(fā)現問題、糾正政治偏差、鞏固提升成效。在抓細上下功夫,從抓送節(jié)禮、景區(qū)會所、辦公用房、公車配備、出差餐飲問題等細節(jié)處著手,養(yǎng)成優(yōu)良作風習慣。在抓長上下功夫,保持韌勁和耐心,不斷堵塞漏洞、完善制度,持續(xù)努力、久久為功,打贏作風建設攻堅戰(zhàn)、持久戰(zhàn)。
(作者:中央黨?!矅倚姓W院〕報刊社編審;解放軍原后勤指揮學院一級教授、少將)